发布日期:2022-08-17 22:21 点击次数:180
宋代“以文治国”,文人统治下,理学思想盛行,可谓士大夫阶层的理想时代。
论就最贴合文人士大夫阶层气质的窑瓷,我们最可能联想到的就是「湖田窑青白瓷」。它作为同期瓷窑高水平的代表 ,深深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与意志。
图片
精致的湖田窑青白瓷坯体细腻,轻薄透光,釉色青白空灵,装饰手法剔、刻、划、印兼用,层次细腻丰富,造型秀丽清俊,合者可谓「淡雅纤弱」的物化,文人气息蔚然。
艺术,尤其是实用艺术的发展根植于时代的土壤中,特殊的艺术环境必然会成就不同以往的工艺理念。湖田窑青白瓷这种「淡雅纤弱」的审美语境,尤以它独特的工艺明珠——「针挑(刺)工」来加持。
图片
在薄胎成型的基本条件下,如何融合「划画」却保持器型和器质,湖田窑工的解答方案是使用最精细的划笔工具。
金属或竹制的针样工具类似篆刻中的单入正刀法,利用平口针的侧锋配合角度,下针先重后轻,先平后斜,先深后浅,配合青白釉色和几乎脱胎的器质,若有似无, 太原享青春美容养生有限公司若虚若实的隐约间,仿如云中行针,空中布画,每一件都堪比一件独立的艺术品。
图片
「平淡青白」中的“文”气
“天下之士,励志青白”是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的一句话,也是儒思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生产影响的一个精辟概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思对士人的教导。士大夫阶层人人会“文”,诗词歌赋,乃至琴棋书画皆习是“文士”。“文”在达时或想达时成为载儒学之道的工具,在穷或忧穷时成为抒发道心的载体。
这样,道学思想通过士,士的心里,行业应用转为一种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里追求的是「心灵的沉静祥和」和「内在思维的丰富」,这种文士追求具化到青白瓷上就表现为隐约的行针划画。
划花无色,平淡青白,静坐对灯观想是文人情怀。
图片
简约中的「空灵幽远」
图片
针挑(刺)工画面布局简约疏朗,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接近空白,但在艺术表现内容上却是饱满充实、富有灵性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青白釉色的纯净美配合清俊器型,要求其上的「针挑工」以抽象简绘为特征才能与整器的空灵幽远相和谐。「空」则灵,“空”显示出的是一种尚未尽述的底气,“空”处流布的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自然气韵,“空”处留有“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北宋 湖田窑针刺工花卉纹斗笠盏
图片
北宋 湖田窑针刺工花卉纹斗笠盏
图片
技进于「道」
老庄的“道”具有可感知、不可言传的特性,与「针挑工」的审美感受近乎相同,有种“意到而笔不到之感”。它不同于其它两个也以刻划花闻名的越窑和耀州窑。越窑多以中锋用刀,线条稳重,耀州窑的斜口刀用广削法,巧如范金多一份犀利,而湖田窑针挑工用平口针描绘的画面是最飘逸、灵动的。
图片
我们不止一次提到中国人善用「线」之美,针刀下简约纤细的线条飘逸还柔韧,抒发和勾起的是胸中的逸气。
图片
装点在器物上画面里的那些线条犹如丹青高人所绘而跃然纸上,弯弧挺刃,穷极造化。也能想象只有创作时全身心投入,对手中的工具与材料长期磨练,了然于胸,在物我两忘的状态里,灵性迸发,才能使得技艺的精妙留存在“寓意于物而不留意物”,“无所往而不乐,游于物外”的超然作品里。
自宋以来,儒释道合风,社会、性灵、自然天机共作主题,它们结合互补,共同滋养成就了湖田窑“青白瓷”作为宋瓷典范,独有的针挑工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独特的物态化的中式美学代表。
微信公众号:亭云古美术